飛
  三國時期,袁紹身邊有一位門客叫崔琰,他從小喜習武藝,到了23歲才開始讀《論語》、《韓詩》,求師學習。
  正是由於他的刻苦努力,學問也逐漸多了起來。在當時,袁紹的士兵是出了名的殘暴,經常掘開別人家的墳墓將屍骨暴露出來。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,袁紹認為他說得對,封他為騎都尉。後來,袁紹被曹操打敗後,崔琰跟隨曹操,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。
  在他作尚書時,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,而崔琰反對說:“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,怎麼能立曹植呢?”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,儘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,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。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,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,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,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,崔琰常對人說:“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成器,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。”後來,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、御史中丞,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。這就是“大器晚成”這個成語故事的出處。
  人物軼事:崔琰作為曹操的謀士,不僅睿智聰慧,而且相貌出眾。有一次,生性多疑的曹操在會見匈奴的使者時,為了顯示他的威武形象就讓一表人才的崔琰裝扮成他接見使者,自己則扮成武士提著刀站在床頭。會見完畢就命間諜問匈奴使者對魏王的印象如何,匈奴使者說:“魏王雖然相貌出眾,但是他旁邊的捉刀人更有帝王相,他才是真英雄!”。
  我們熟知的捉刀人:指拿著筆的旁侍。也比喻替別人代筆作文的人。捉刀,這裡指握著刀,拿著刀。
  出處:《三國誌 魏書》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,終必遠之。
  釋義:原意是鑄造越大個頭的鑄件(如鼎、鐘)所需要冷卻凝固時間就越長,冷卻時間足夠長,鑄件方能“成器”,現形容成名較晚。大器:比喻大才。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,所以成就較晚。也用作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。
  造句:蘇洵可以說是大器晚成,年近五十才成名。(中新網移動版編輯 船)
     (原標題:成語大器晚成背後的故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r96xrhhv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